最新出生率公布 人口学家梁建章:建议给有孩家庭每月1000-6000元
2024-01-18 16:37:07
2024 年最戏剧性的一幕:全国都摊牌了 北京上海还在忍
文 / 青城桢楠
哈尔滨的泼天富贵谁不眼红?
最初各地比较含蓄,以蹭流量为主,惯常操作是和哈尔滨搞联名,你好我好大家好。
1 月 9 日,形势大变。
从河南开始,各地文旅局彻底放下,拉开阵势,在网络上叫起阵来。
据《新京报》统计,河南文旅官方账号连续三天疯狂输出,1 月 9 日发了 24 条内容,1 月 10 日发了 28 条,1 月 11 日发了 35 条。视频的内容,更是从文旅到软香鲜肉,能用的都用上了。
眼见黄河兄弟如此生猛,河北坐不住了,第一时间改头换面,以前叫河北旅游,更名后叫河北文旅。
更名之后,河北文旅好像脱胎换骨,一天更新 75 条,誓要成为文旅届的卷王,后来又放出话来:" 山河四省互不内卷条约结束 "。
山河四省,河边的两个已经卷出深度,山边的两家自然要卷出新高度。
有网友发现,山西文旅从 1 月 12 日开始熬夜发视频,凌晨到 6 点半左右,一共更新 30 条,平均一小时 5 条,最快一分钟两条。
网友留言,打算几点睡?山西文旅回复:今夜,任生命自由绽放。
山东文旅,独具匠心,不靠数量靠质量,一条 " 我姓东 ",大力出奇迹,土里土气土上热搜,71 万个点赞,堪称土出来的奇迹。
各省文旅部门的配乐,大多取自 " 我姓石 " 这首 2023 年年度神曲。
版权原因,原作者这些天,熬肝配合各地文旅部门,2 天喊麦上百条!
四川、湖南、湖北、广东 …… 各地文旅纷纷吹起集结号,一浪还比一浪高。
这几年,活久见的事情层出不穷,以为什么都见过了,万万想不到,还是 too young too naive 了。
各省为了抢旅客,公开 " 叫板 " 到这个程度,闻所闻为,见所未见。
旅游业不是苍蝇腿 正在变成大象腿
经济增速放缓,就业压力增大,各地都在想办法,找方向。
房地产不灵了,制造业太卷了,还有啥好产业?
旅游业最容易被忽视,以前总觉得,这是苍蝇腿。但现在知道,苍蝇腿也是肉。
经济学里,经济放缓常出现两个效应,一个是口红效应,另一个就是迪士尼效应,旅游业就是迪士尼效应的显影。
旅游学刊曾发表过有一篇文章,叫危机事件与旅游业的恢复,里面详细分析了历次危机我国旅游行业表现。
2011 年到 2019 年,中国经济增速从 9% 降低到 6% 左右,期间还经历了 13 年、18 年等经济增速放缓周期里的疲劳期。
经济下行周期里,旅游业每年仍以 10% 的水平增长,高出同期 GDP3~5 个百分点。
中国旅游研究院的数据显示,2019 年我国共实现旅游总收入 6.63 万亿元,同比增长 11%。旅游业对 GDP 的综合贡献为 10.94 万亿元,占 GDP 总量的 11.05%。
除了经济上的贡献,就业上的价值也不容忽视。
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在《2019 年旅游市场基本情况》中分析:
旅游直接就业 2825 万人,旅游直接和间接就业人数合计 7987 万人,占全国就业总人口的 10.31%。
2023 年,不好找工作是共识,解决就业问题是每一个地方政府最重要的课题之一。旅游业既能够带来经济价值,又能带来就业价值,这样的产业,自然能多拼就多拼,有多卷就多卷。
文旅行业版图扩张占比提升,随着各地对旅游产业的重视水涨船高。
2023 年是疫情后元年,各界对经济复苏预期颇高,真正能兑现预期的产业不多,除了新能源,旅游业算一个。
2023 年 12 月 14 日的消息,2023 年前三季度,国内旅游达到 36.7 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 3.7 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 75%、114%。
2023 年 12 月 11 日,中国旅游研究院产业研究所杨宏浩预计,2023 年全国国内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将达到 54.07 亿次和 5.2 万亿元。
和往年最大的不同是,三四线城市斜剌里杀出成为黑马,三四线城市有一抹诗和远方的印迹,迪士尼效应还叠加着口红效应。
携程发布的《中秋国庆旅游预测报告》称,从电视剧《狂飙》带火江门,到淄博烧烤、许昌胖东来,三四线城市吸引各地游客打卡,淄博、延边、防城港、酒泉、南阳、广元、承德、伊春、曲阜、乌兰察布等城市的双节假期产品预订量同比增长超 10 倍。
京东到家的数据显示,节前一周,京东到家平台上,山东淄博的 " 小时达 " 订单销售额环比增长了 135%,吉林延边的销售额环比增长 176%,山东日照的销售额环比增长 153%,众多小城市不约而同,即时消费频次和需求双双提升。
凤凰旅游也提供了一些数字:
五一假期,淄博旅游订单同比增长 2000%,每日接待游客约 20 万人次。黄金周期间,林芝、万宁、汕尾、临沧、伊春、曲阜、乌兰察布等城市成为黑马,住宿订单量成倍增长。
华住酒店身处旅游产业的前沿敏感地带,据华住季琦说,2023 年,尽管一二线城市的租金占比更高,但三四线城市为酒店投资者创造了更多的利润空间。
消费低而利润大,原因只能是数量上升。
根据第一财经的统计,除了北京、上海、江苏旅游消费人均在 1200 元以上,其他大多数地区都在 1000 元以下。
如果把旅游分级,相比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东北、山河四省们的旅游产业在一个层面上。看到隔壁省份锣鼓喧天,同样主打性价比的其他省份,自然要迎头赶上,声量不能输,价格不能输。
所以,越来越多的地方,给出减免门票的优惠政策,有些地方甚至降低机票价格来吸引游客,不断在性价比上做文章。
下沉市场,值得深挖。
别人家热火朝天 为什么京沪异常安静?
本届文旅擂台赛,北京,上海声量不足。
截止发文,北京仍然按部就班的发送内容,上海仅有一两条类似其他地方文旅账号的内容。
文旅对北京和上海不重要么?
显然不是。
疫情之前,2019 年北京的旅游收入是 6225 亿,上海是 5357 亿,按城市排名,一个第一,一个第三。
就 GDP 占比来说,北京 2019 年的 GDP 是 3.54 万亿,旅游业占比为 17.6%,上海 2019 年 GDP 为 3.82,旅游业占比为 14%。
北上两地的旅游业占比,尽管低于哈尔滨接近 30% 的水平,但远高于全国 4% 左右的平均水平,也高于中国旅游研究院给出的 11.05% 的旅游综合贡献。
京沪不和其他省份同步起舞,也许因为地位特殊,不该什么都和别人争,另一方面也有差异化竞争的成分在,咖啡大蒜,各有所爱,吸引的不是同一批客户。
毕竟,北上两地算是旅游界的高端消费。
但未来,北上可能也要卷入竞争。有个信号,不得不重视。
根据两地统计年鉴,从 2017 年开始,北京连续 6 年常驻人口下降,南边的上海,2022 年常住人口下降 13.54 万,2023 年估计还在流出。据百度出行、界面的统计,从年初到年尾,上海仍然处在人员流出的状况里。
2023 年底,大概从 11 月开始,北京和上海进入打工人的回乡季节。这一个轮次的回乡季提前了好多,回乡的人数也多于往年,具体体现在租金的此消彼长上。
据诸葛找房的数据,2023 年年底,一线城市租金下滑程度明显高于往年正常水平,同期三四线城市的租金,却挑头向上。
第一财经近期有篇文章,名为《一线城市房租下行,房东躺平收租的时代结束了》,专门写到上海的租赁市场。里面说,距离陆家嘴核心区仅约两公里的一套房子,以往很抢手,从不空房,月租能达到 6500 元,最近一个月降了 500 元还是无人问津。为了尽快租出去,房东已经把租金降到了 5500 元。
在静安,一个上海爷叔,手头有一套两室户的老房子,以前 8500 元一个月,上线后就能迅速租出去,去年年底租客未到合约期满就提前搬走,房子就开始空着,目前一个多月了,租金一降再降,目前 6500 元一个月仍然没有找到合适的租客。
据中介说,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很多上海房东都感觉到房子不好租了。
无独有偶,北京类似。
据公众号壹地产调研,在三里屯,一位业主说,自家的两居室距离地铁只有百米,闲置了整整两个月,还是没有成交。
在上一个租户退租后,他们不得不对房子进行了翻新。但房租却比翻新前的价格,还便宜 100 块。他们说:从没想过三里屯这么好的地段会租不掉。
东直门外的万国城 moma 也是如此。
中介告诉壹地产,按照以往的经验来说,每年的 3 月、7 月是租房旺季,冬天是淡季。每年的这个时候,租金相比旺季,都会下降 10% 左右。但今年,万国城 moma 的数据是 20%。也就是说,7、8 月房子租金是 1.4 万左右,到现在只能租到 1.2 万了。即便如此,情况也没有改善。
租赁市场,最能及时反应人口短周期变化,人们进入一个城市,想要待下来,租房是最刚需的存在,尤其当下,人们的买房热情空前的低,租房意义则是空前的高。
租房市场与人口流向吻合,相比于过去孔雀东南飞式的人口流向,最近五年的人口流动更加均衡。
七普期间,人口增长格局较六普更加均衡。
人们没有更强烈的意愿流到大城市,这背后势必有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变迁。
从抢人的角度看,如果长期 " 住客 " 留不住,那过客就得想办法留一留。
短视频时代 城市是平的 经济地理约束不再
如果我们的思考再深刻一点,一线和三四线城市在租金层面的反差,意味着更多变化。
疫情期间,每个人都被卷进短视频、直播之中,无论喜欢与否,都无法避免。
一线城市那些受过高等教育高的群体,对网络直播和短视频相对抵触,中小城市人们的心理包袱轻,敢于在网络上呈现自己,玩梗层出不穷。
这次从各地文旅部门的比较来看,似乎也在印证这一点,各中小城市的文旅局长已经玩出花来。
流量语境下的天平正在发生变化,这进一步导致财富出现了潜移默化的再分配。
有个网红叫袁婆婆,人在宜宾,70 多岁,很是火爆,是当地的知名人物。
3 年前,人们就记住了她,她在镜头前敢于表现,自带喜感,尽管有时候不太雅,但笑料十足。
这次再度火起来,是因为人们惊讶的发现,她一个人带动全村致富,她的家人每个人都开上了豪车。
袁婆婆的背后有个外孙制作团队,剧本剪辑制作都是外孙黄伟和小伙伴完成。
这样的事情越来越多,一部手机,一个人,就能带领一个家庭、甚至一个村落,完成一次跨越。
农村和城市的收入对比,能够从整体上印证这些趋势。
根据国统局的数据,疫情期间和疫情后,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和城市居民收入增长之间,有非常明显的增速差别。
收入上的差别,也反应在消费层面。
国家统计局数据,2022 年,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 16632 元,名义增长 4.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 2.5%。同期,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 30391 元,名义增长 0.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下降 1.7%。
2023 年,农村居民支出增长 9.3%,增速同样高于城镇居民的 8.6%。
网红经济崛起,打破了地理经济的限制,是一个很显眼的产业变化。
农村居民收入增长,要到远方看一看。
据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大数据监测显示,2024 年元旦期间,农村地区居民出游率达 4.2%,贡献的游客人数占同期全国国内游客人数的 20.0%,创有元旦假期监测记录以来的新高。
更愿意花钱,更愿意出行,也更注重性价比,这是低级别地区的真实状态,所以,旅游业主打的就是性价比。
2023 年开始,由于视频化时代,旅游业是平的。
2023 年,小红书、视频号,抖音,有多少人是看了别人展示的图片、视频、攻略去到一个能放空的小地方?
相信每一个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诚如前文提到,2023 年如此多爆红的小地方,就是这么来的。
2024 年,冰雪经济的火爆,哈尔滨们的蹿红,又一次让我们见识到网络的力量。
借助于红人们的传播,旅游成为新的载体,谁说视频和直播的终点只能是带货?旅游业的火爆,证明实体消费可以和网络共繁荣。
各地文旅部门的锣鼓喧天,某种意义上,也是官方的一种态度。声望、就业、经济,有百利而无一害。
戴锦华曾经发表过一个演讲,名为 " 寻找另类世界——新时代乡村建设行动 ",里面有一句话:
我们不能单纯地寻宝,我们必须创造我们的炼金术。去从传统中国文化、从广大的乡村当中去发掘、再生、再造我们的资源。我们瞩目于传统中国文化,瞩目于乡村,瞩目于乡村社会,瞩目于农业文明,是在于我们要寻找到一个立足点、一个起点。
我们站在一个新起点,而我们当局者迷,身处时代之中而不自知。
另类新世界,新的炼金术,也许已经来了,通过网络,通过旅游,通过人口流动。
2024-01-18 16:3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