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黄冈市蕲春县:解封第一天
2025-04-16 18:19:40
明十三陵之明定陵
明定陵是明代第十三帝神宗显皇帝朱翊钧(年号万历)的陵墓。这里还葬有他的两个皇后(孝端、孝靖)。定陵坐落在大峪山下,位于长陵西南方。定陵的主要建筑有祾恩门、祾恩殿、宝城、明楼和地下宫殿等。占地182000平方米。它是十三陵中唯一一座被发掘了的陵墓,定陵地宫可供游人参观。地面建筑的总布局,呈前方后圆形,含有中国古代哲学观念“天圆地方”的象征意义。定陵早在万历帝生前就开始营建。
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定陵被当做“牛鬼蛇神”批斗,万历皇帝及两位皇后的尸骨被焚。它是十三陵中唯一一座被发掘了的陵墓,定陵地宫可供游人参观。
历史
明定陵是明朝万历皇帝和皇后的陵墓,它是分布于北京的十三座明代皇陵中唯一座进行了考古发掘的陵墓。定陵于万历十二年(1584年)动工,历时6年完成,共耗用白银八百万两。
陵墓建成时皇帝只有28岁,直到1620年才正式启用,该陵墓整整闲置达30年之久。定陵成为十三陵中最大的三座陵园之一(成祖长陵、世宗永陵、神宗定陵)。完全仿照他的祖父世宗的永陵建造。它的地面建筑共占18万平方米,前有宽阔院落三进,后有高大宝城一座。陵正门前方是三卒汉白玉石桥。过了桥是高大的碑亭。亭周围有祠祭署、宰牲亭、定陵监等建筑物300多间。再往后就是陵园最外面的围墙-外罗城(围墙外的围墙,由明世宗首创,由于明神宗建陵时仿照世宗所以有外罗墙)。
建筑结构
陵区的主要建筑有石桥、碑亭、陵门、裬恩门、裬恩殿、明楼、宝城和地下宫殿等,主体建筑均坐落在一条中轴线上。此外,在陵墓四周还有神厨、神库、宰牲亭、祠祭属、神宫监等附属建筑。
地宫是定陵的主要部分,深27米,由前、中、后、左、右5个厅组成,建筑面积1195平方米。其中左、右配殿是相对称的两个殿,中间各自有一个用汉白玉垒砌的棺床,两配殿有甬道与中殿相通。中殿内有3个汉白玉石座,并摆放皇帝和皇后的五供和长明灯。后殿是地宫内最大的一个殿,殿内棺床正中央放置有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棺椁。棺椁周围放置有玉料、梅瓶及装满殉葬品的红漆木箱。出土的随葬品包括帝后服饰、册宝、明器、木俑、甲胄、刀、箭、金、银、玉、瓷器皿以及大量丝织品。
建筑特点
陵宫的总体布局亦呈前方后圆之形。其外围是一道将宝城、宝城前方院一包在内的“外罗城”。城内面积约18万平方米。清梁份《帝陵图说》对这道外城成做过这样的描述:“铺地墙基,其石皆文石,滑泽如新,微尘不能染。左右长垣琢为山水、花卉、龙凤、麒麟、海马、龟蛇之壮(状),莫不宛然逼肖,真巧夺天工也。”又谓:“覆墙黄同瓦瓦,刻砖为斗拱,檐牙玲珑嵌空,光莹如玉石。甲申之变,寸寸毁之,而不能尽毁也。”外罗城仅前部正当中轴线位置设宫门一座,即陵寝第一道门。其制,黄瓦、朱扉、设券门三道。
外罗城内,偏后部位为宝城。其平面接近标准圆形,直径约230米。宝城墙的垛口均采用打磨平整的大块花斑石垒砌。内环砖砌宇墙,宇墙与垛口之间为铺砖马道。宝城墙的前部设有城台(又称“方城”),城台下承石刻须弥座,上建重檐歇山顶式的明楼。明楼的建造极为考究,不仅楼内采用砖券顶,无木构梁架,而且上下两层檐的檐椽、飞子、望板、斗拱(上檐为单翘重昂七踩式斗拱,下檐为重昂五踩式斗拱)、额枋、平板枋及上下檐之间的榜额(刻“定陵”两字)也全部用巨石雕刻拼砌而成,其上油饰油漆彩画,酷似木构建筑,然实无片木寸版。楼壁前、后、左、右四面各辟券门,楼内树圣号碑一通,高6.195米,碑首为方形,前后刻双龙戏珠图案,正面有篆额“大明”两字。碑身正面刻“神宗显皇帝之陵”七个径尺楷书大字。碑趺采用上小下大五级方台式,其上面四级自上而下,分别雕刻双龙戏珠、云、宝山、海浪等图案。城台的下部无券门之设,但城台左右各有冰盘檐式石刻门楼,由门楼进入,有礓石察道由城前上达宝城、明楼。宝城之内封土满填,中部有三合土夯筑而成的上小下大圆柱形的“宝顶”。据《明熹宗实录》记载,天启元年(1621年)闰三月,因定陵帝后人葬后隧道回填完毕,工部曾奏请议定宝顶规制,熹宗皇帝(神宗之孙)下旨说:“定陵宝顶规制乃皇祖(指神宗)亲定……著照永陵丈尺培筑。”但实际上定陵宝顶却筑得比永陵还大。宝城的排水采用墙外设石刻排水螭首和墙内设排水方井的方式(排水方井的底部设有通于宝城墙之外的排水暗沟)。
宝城之前,在外罗城内设有三进方形的院落。
第一进院落,前设单檐歇山顶式陵门一座,制如外罗城门,为陵寝第二道门,又称重门。其左右各设有随墙式掖门一道。院落之内无建筑设施,院落之前(外罗城之内)左侧建有神厨三间,右侧建有神库三间。
第二进院落,前墙之间设祾恩门。其制面阔五间(通阔26.47米),进深二间(通深11.46米),下承一层须弥座式台基。台基之上龙凤望柱头式的石栏杆及大小螭首设置齐备。前后还各设有三出踏跺式台阶。按《帝陵图说》所记,祾恩门台阶的形制为“中平(指雕刻图案的御路石)外墄(指台阶),中为御道”,则明朝时该门台基也应有御路石雕。祾恩门左右各设随墙式掖门一座。院内建左右配殿各七间(《昌平山水记》记为七间,《帝陵图说》记为九间,本书据遗址分析从前者)及神炉左右各一座。
第三进院落,前墙间建有陵园最主要的殿宇——祾恩殿。其形制为重檐顶,面阔七间(通阔50.6米),进深五间(通深28.1米),下承须弥座式台基一层,围栏雕饰同祾恩门。台基前部出有月台。月台前设三出踏跺式台阶,左右各设一出。殿有后门,故台基的后面亦设踏跺式台阶一出。其中,后面一出踏跺及月台前中间一出踏跺设有御路石雕。刻龙凤戏珠(左升龙,右降凤)及海水江牙图案。祾恩殿左右各设随墙式掖门一座。院内沿中轴线设有两柱牌楼门(棂星门)一座、石几筵一套。牌楼门的两柱作出头式,白石雕成、截面为方形,顶部雕坐龙,前后戗以石抱鼓。石几筵,由石供案和石供器组成。石供案作须弥座式,石供器由香炉(一座)、烛台(二座)、花瓶(二座)组成。形制如长、永等陵。
由于宝城的隧道门设于宝城墙的右前方(详见《地下宫殿的考古发掘》),帝后棺椁在享殿(祾恩殿)内举行“安神礼”后,必须途经外罗城内能进入宝城的隧道门入葬玄宫,同时考虑到建筑设计的对称性,在第三进院落左右两墙又对称地设有随墙式掖门各一座。
此外,定陵外罗城之前,左侧还建有宰性亭、祠祭署,右侧建有神宫监、神马房等附属建筑。定陵卫的营房则建于昌平城内。其中,定陵祠祭署的建筑布局是,中为公座(办公用的正厅),后为官舍,前为门。神宫监有重门厅室,房屋多至300余间。
定陵地下宫殿在地下27米处,规模宏大,由五座石室组成(前室、中室、左配殿、右配殿、后室)。地上陵宫由宝城、明楼、祾恩殿(重檐7间)、祾恩门(5间)、左右廊庑(各7间)及外罗城内外的宰牲亭、神厨、神库、碑亭组成,占地约18万平方米。
考古
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李自成农民军攻入昌平,地上木构建筑大部分被焚毁。同年清兵入关,陵园再遭破坏。清乾隆五十至五十二年(公元1785-1787年)修葺时,祾恩门、祾恩殿被缩小规制重建,但民国年间再次被焚。陵园建筑中只有宝城、明楼、重门和陵垣始终未遭严重破坏。
公元1956年-1957年中国考古工作者对地下玄宫进行了发掘,此后有关部门又对出土文物进行修整,修葺地上古建筑,公元1959年就原址建为定陵博物馆。
定陵地下宫殿出土了各类器物3000多件,其中有金器、银器、玉器、珠宝、金冠、凤冠、兖服、冕旒、百子衣等。明定陵的发现,为明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其地宫结构堪称明代皇陵规制的代表。
文章来源于旅游日志官方网站:www.lvyourizhi.com
旅游日志,旅游出行参考平台,您身边的景点百科!
旅游日志QQ群: 466764812
2025-04-16 18:19:40
2025-04-16 18:17:24
2025-04-16 18:15:08
2025-04-16 18:12:51
2025-04-16 18:10:36
2025-04-16 18:08:20
2025-04-16 18:06:03
2025-04-16 18:03:47
2025-04-16 18:01:31
2025-04-16 17:59:15
2025-04-16 17:56:59
2025-04-16 17:54:43
2025-04-16 17:52:27
2025-04-16 17:50:11
2025-04-16 17:47:55
2025-04-16 17:45:39
2025-04-16 17:43:23
2025-04-16 06:07:53
2025-04-16 06:05:37
2025-04-16 06: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