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名昭著”的世界名钻:希望钻石
2025-04-16 17:45:39
受虐狂:我该如何做,你才愿意惩罚我?
一、什么是受虐狂?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本能可分为两类:生命本能和死亡本能。“生命本能”包含着每个人身上的肯定力量和创造力量,也包含对自身的自足和自卫的欲望。
而“死亡本能”则与之相反,是指每个人身上的消极力量和趋向毁灭、侵犯的冲动。
死亡本能有内外两种形式,既向外的破坏、攻击、杀戮等,以及向内的自责、自残、自虐,甚至自杀等。
当死亡本能表现为向外部扩展的攻击倾向,即施虐狂。而当这种倾向在外界受挫时,它又折回自我,成为自杀的一种诱因,即受虐狂。
施虐者为死亡本能的向外形式,受虐者为向内形式。
二、受虐狂的显著特征
第一,幻想是受虐倾向的源头
弗洛伊德认为,在男性的幻想中,被鞭笞即是被爱。心理学家艾利斯揭示了受
虐的动机与希望被爱有关系。他认为,有受虐倾向者渴望经历疼痛,但一般来说,
他渴望的疼痛是由爱施加给他的。
这时,受虐者的逻辑是:你虐待我,这样我就可以宣泄而不必为此负责了。这时候的罪责就是虐待方的了。
具体到女性对男性的虐待时,由于女性虐待了男性,就由女性承担了责任。由此我们看到了这种请求女性虐待,实际上是对女性的利用,女性成为工具。
西奥多·赖克认为,男性的受虐倾向就像是被锁链锁住的普罗米修斯,而女性的 受虐倾向则更像是屈服的盖尼米德。
男性受虐倾向的幻想具有勇往直前的特征。所以,男性受虐狂更想受到狂热、荒诞的对待,他们更喜欢堕入淫荡的深渊,受虐的形式可能会包括被羞辱、鞭打等。
女性受虐狂的幻想则更多的是屈服。所以,女性受虐者或许更喜欢男性在某种程度上不顾她们的拒绝而做一些事情,但其接受程度是相当有限的,她们并不希望被惩罚、被虐待,她们希望被爱,女性的幻想更加注重细节。
第二,更想要得到延迟的满足
受虐狂更加享受的是获得虐待的过程,这一点与“本能的冲动需要获得释放”不相符,表现为更渴望满足的延迟。受虐狂在被虐待时的愉悦和等待虐待过程的紧张、焦虑之间反复摇摆,并且倾向于延长这种紧张的状态。
坦白说,就是既害怕你来,但是又怕你不来。而受虐狂更享受的就是暴风雨来临前夕的紧张、焦虑、又令人充满期待的隐秘的欢喜,而他们也更乐意延长获得满足的过程以拥有更多的快乐。
第三,乐于展示自己
受虐狂乐于向大众展示他们所受到的痛苦、不适、羞辱和耻辱,要有观众见证他们受苦的情形,以获得大众的注意,这种行为带有一定的表演性。
具体表现为,受虐者不会隐藏他们身上所受到的不堪与痛苦,更想让朋友、家人、熟人甚至陌生人都知道自己身上所发生的不幸,“希望全世界都听到自己的声音”。在大众面前,不断进行自我否定、嘲笑,借由不好的行为甚至犯罪,将人们注意力吸引到自己身上。
第四,挑衅
德国有一句格言:你希望别人对你做什么,你就对别人做什么。
赖克将受虐狂的挑衅因素描述为:“他强迫另外一个人来强迫他。”受虐狂使用所有可能的途径来诱导他的伴侶虐待他,他需要这种痛苦来获得愉悦。通常情况下的受虐狂呈现的是一种处于顺从、被动的地位,但是又经常性地会付出最大、积极的努力来达“被动”这一目标。
这时,受虐狂为了获得惩罚、责骂和羞辱会使用攻击性和强制性的手段对待伴侣,
就暂时从受虐狂的角色暂时变成了施虐者的角色,而原本发出虐待行为的施虐者则暂时变成了受害者。
对于受虐狂来说,为了获得其期望的痛苦而付出的努力本身就是快乐的,就是受虐狂前期快乐感受的一部分。
三、受虐狂为什么喜欢被虐待?
第一,为了寻求快乐
弗洛伊德在对施受虐行为中的痛苦感的研究中指出“痛苦感可以扩大为兴奋,形成一种愉快的体验,主体宁愿经历痛苦造成的不愉快而达到这种愉快的目的。”
快乐是受虐狂的目标,这一点从未变过。受虐的表现只是为了达到这一目标的一种迂回而间接的方式。赖克提出,受虐狂寻求痛苦,但是本质并不是源于对不适、痛苦、顺从的渴望。他寻找不适与惩罚是因为这些是他们获得快乐的唯一可能路径 。
就像一个希望快点回家的人,如果没有宽敞平坦的高速公路,那么羊肠小道也是可以接受的。
决定受虐者的不是对痛苦和折磨的渴望,而是对快乐的极端渴求。为了尽快达到快乐的目的,他变得如此的烦躁才会选择如此令人最不愉快的方式。
第二,“赎罪”式的自我惩罚
弗洛伊德也指出:在受虐幻想中,可以发现一种明显的内容,即负罪感。当事人假想他犯了某种罪过(犯罪性质是不确定的),必须用忍受痛苦和折磨的过程来赎罪。
对受虐狂而言,真正重要的是惩罚本身,不论施虐者是谁,这种对惩罚的需求是无意识的,换句话说,它是一种“潜意识的罪恶感”。它起源于超我对自我的内向攻击。
为了从痛苦中感到愉快,受虐过程只是一种本我宣泄和放纵的过程。“赎罪”式的自我惩罚。能让受虐狂在被凌辱、被疼痛之后,获得精神上的释放。
第三,让渡自身的控制权,以寻求他人的保护
弗洛伊德说:“有受虐倾向的人希望被人当作娇弱无助的孩子来对待,但尤其希望被当作一个淘气的孩子来对待。”
强迫个体放弃独立性而融入外在世界,强迫相信外在世界的保护力,渴望臣服或被主宰,即具有了受虐冲动。受虐冲动最常见的方式表现为深感自卑、无能为力以及个人的微不足道。
受虐者期望通过消融自我或者以完全妥协的方式将自己交给一个更强大的他人以解除痛苦,妥协的同时将自我泯灭。
受虐行为是他们获得他人庇护的一种手段,臣服和自我贬低成了他们获得爱、获得帮助、获得对他人控制的最突出的利器。
快乐是一种感受,是一种人人可以追求、人人都可以享受的朴素情感。“受虐狂”亦或是“受虐行为”也仅是一种欲望的呈现方式,有人通过这种方式寻求快乐也是无可厚非的,而受虐者也只是选择了这种方式来实现快乐而已。
参考文献:
[1]王安然.杀人狂电影——施虐与受虐的图征与意义[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20.
[2]张 宁.受虐者:狄希陈形象的心理学分析[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4):107-111.
[3]张建平,任丽.生的激情死的欲求——精神分析学说对马丁·伊登的心理分析[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8,18(6):17-24.
[4]郝江英.西奥多·赖克的精神分析思想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4.
[5]陈曦.文学中享虐现象之考察[D].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007.
[6]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著,孙名之主编.《性欲三论》[M].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0年版,第40页.
2025-04-16 17:45:39
2025-04-16 17:43:23
2025-04-16 06:07:53
2025-04-16 06:05:37
2025-04-16 06:03:22
2025-04-16 06:01:06
2025-04-16 05:58:50
2025-04-16 05:56:35
2025-04-16 05:54:19
2025-04-16 05:52:03
2025-04-16 05:49:47
2025-04-16 05:47:32
2025-04-16 05:45:16
2025-04-16 05:43:00
2025-04-16 05:40:45
2025-04-16 05:38:29
2025-04-16 05:36:14
2025-04-16 05:33:58
2025-04-16 05:31:42
2025-04-16 05:2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