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2万!福州最新人口数据,如何赶上千万人口目标?
2025-04-16 05:33:58
百家姓薛姓
薛姓发源于今山东济宁、滕州,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68位。薛姓来源主要有出自任姓、出自妫姓、他姓或他族改姓等说法,尊奚仲为薛姓的得姓始祖。薛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根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人口约六百七十二万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42%左右。在全国的分布如今主要集中于江苏、陕西、河南三省。江苏为薛姓第一大省,占薛姓总人口的15%。全国形成了东南苏皖、西北秦晋、北部豫冀三块薛姓聚集区。
「薛」源出
一、源于任姓,出自黄帝之幼子禹阳在颛顼帝时的封地任,属于以居邑为氏。相传薛氏先祖最早源自古代任姓部落,是人文始祖黄帝的后裔。据史籍《元和姓纂》、《新唐书》、《通志》等记载,黄帝一生共有二十五子,成年后皆以德行出众,受封为十二个不同的姓族,散居于各地。
二、源于妫姓,出自虞舜裔孙齐国丞相田婴的封地薛,属于以居邑为氏。孟尝君是著名的“战国四公子”之一,其父就是在周郝王姬延五年(齐宣王田辟疆九年,公元前310年)出任齐国宰相的田婴,他曾被齐威王田因齐封于薛(今山东滕县),也就是故薛国之地,因此他也被称作薛公,号靖郭君(一作静郭君)。田婴逝世后,田文袭封,仍以薛地为食邑。后田文病逝,无能的诸子们争位,乱成一团,结果被齐、魏两国联手共灭之。至秦王嬴政灭六国后,薛国故地被秦国设置为薛郡,田文的后裔彻底失却封地,子孙分散各地。汉朝以后,直至魏、晋时期均设为薛县,最后到隋朝时期被废黜,成为滕县领属之地。西汉初期,田文之孙田国、田陵迁徙到竹邑(今安徽宿县)居住,并以故封邑命氏,遂改田氏为薛氏。
三、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叱干氏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四、源于突厥族,出自唐朝时期突厥薛延陀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五、源于冒姓,出自唐朝武则天时期冯氏后裔冯小宝,属于帝王赐改姓为氏。
六、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明时期蒙古诸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七、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朝鲜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薛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氏,世代相传至今。
得姓始祖
奚仲。薛姓出自黄帝的任姓,黄帝共有二十五子,分别得十二个姓,其中有一子名禺阳,因被封在任(今山东济宁市)而得任姓。任姓传到十二世孙奚仲,奚仲在夏禹时任车正,为车的创造者,居住在薛,称为薛侯。其后人祖已的七世孙曰成,举国迁于挚,改号为挚国。商末时,周伯季历娶挚国女大任为妻,生子姬昌,就是后来的周文王。到武王克商,复封为薛侯。春秋时,齐桓公称霸诸侯,惟有薛侯不从,被黜为伯爵。春秋后期,薛公子登在楚国做官,薛人迁往下邳(今江苏邳州),楚怀王赐沛地为其食邑。薛国历夏、商、周三代,凡六十四世,战国时亡国,其后子孙以国为氏,称薛姓。他们尊奚仲为薛姓的得姓始祖。
薛姓的分布
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江苏、陕西、河南三省,大约占全孱酵矬慧队口的39%。其次分布于山西、河北、山东、安徽,这四省的薛姓又集中了27%。江苏为薛姓第一大省,占薛姓总人口的15%。全国形成了东南苏皖、西北秦晋、北部豫冀三块薛姓聚集区。在近600年期间,薛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由东南向华中、华北的回迁已经大于由北向东南的迁移。薛姓在长江以北地区是比较常见的姓氏之一。薛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江苏、安徽北部、山东南部、陕宁晋豫、甘肃东部和中西部、渝鄂北部、新疆西北,薛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达0.45%以上,中心地区可达到1.3%以上,上述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8%,居住了大约51%的薛姓人群。在甘肃中部、青海东部、内蒙古中西部和东北、河北东部、京津、山东北部、辽宁西部、吉林东部、黑龙江东部和西北、四川北带、渝鄂皖中部、浙江北端、上海、广西中部,薛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3%一0.45%之间,其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6.7%,居住了大约21.6%的薛姓人群。
姓氏文化
郡望
河东郡:古代河东郡有四:①指今整个山西省。②秦朝初期(庚辰,公元前221年)置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夏县),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夏县、临汾市、万荣县、永济市、闻喜县一带地区。东晋时期移治到蒲坂(今山西永济蒲州镇)。隋、唐两朝为蒲州河东郡。隋朝时期又分蒲坂,置河东县为治所。在明朝被并河东县,划入蒲州。③唐朝时期有河东道,又设河东节度使,道治在蒲州,节度使治所在太原(今山西太原)。④宋朝时期有河东路,治所在并州(太原府,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北以内长城为限,而兼有今陕西东北角。大金国时期分为河东南路、河东北路,南路的治所在平阳(今山西临汾),北路的治所在太原府,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黄河以东夏县一带地区。明朝时期并河东县入蒲州。
新蔡郡:原为周朝吕国的地域,即今河南省新蔡一带。春秋时期蔡平侯从上蔡迁都到下蔡,故名,也称为新蔡。汉朝设置新蔡县。晋朝时期晋惠帝从汝阴郡分出置新蔡郡,即治新蔡(今河南新蔡),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新蔡县一带。南北朝时期北齐改为广宁郡。隋朝时期又改名为蔡州。
沛郡:也称沛国郡、沛县,始建于汉朝初期。西汉建立后,汉高祖刘邦将家乡泗水郡改为沛郡,治所在相县(今安徽濉溪)。王莽改为吾符郡,东汉改为沛国。三国魏移治沛县(今江苏沛县)。西晋还旧治,后复为郡,又移治沛县。南朝宋移治萧县(今安徽萧县)。北齐时废。早期沛郡所辖范围,包括今安徽淮河以北,西肥河以东,河南夏邑、永城和江苏省沛县、丰县等地。东汉时改为国,后又改回沛郡,所辖地域大为缩小,而且郡治屡有迁移。但作为姓氏郡望意义上的沛郡,主要是指西汉时的沛郡。
北平郡:战国时期燕国始置。秦国灭燕国后沿用,辖地在河北东北部和辽宁西部,治所在蓟县,如今北京当时属广阳郡,与右北平之间隔着渔阳郡。西汉时期北平属广阳国,东汉复为广阳郡,均与右北平隔着渔阳郡。《史记·李将军列传》有“广居右北平”。三国时期北平属燕国,右北平北部为东鲜卑(后为宇文部)所侵,其地日狭,渔阳不变。西晋时期,燕国并渔阳郡。右北平郡改称北平郡,辖地不变。东晋十六国时三郡辖地多有变化,燕国时称燕国时称燕郡,渔阳时设时撤,北平较稳定。晋、魏时期,北平郡迁新昌(今河北卢龙)属平州(州治在辽西郡),今地当时为燕郡,为幽州州治所在。渔阳属幽州。隋朝时期,撤辽西郡,北平郡治不变。渔阳郡治还至现蓟县。今地属涿郡,辖地广大,自天津向西北延伸出长城与突厥相接,郡治时称蓟县。唐朝时期北平郡改为平州,公元714~743年为安东都护府,渔阳分为蓟州和檀州,北平为幽州治所,辖大约今天京、津两市,置范阳节度使,至此“北平”第一次消失。梁国时,北京称幽州,置卢龙节度使。后唐依旧。晋朝时期割与契丹。辽国时期,实行五京制,有上京、东京、西京、南京、中京,其地为南京析津府,属平州。金国时期,亦实行五京制,有上京、东京、西京、南京、北京,其中“北京”在今内蒙古赤峰南、宁城西,称北京大定府。今北京为中都大兴府。“北京”第一次出现。北平未出现,原地为平州。元朝时期,今北京为大都路,辖大约京津两市。北平未出现,原地为永平路。北京未出现。明朝初期,北京称北平,北平至此重新出现。明成祖迁都前改北平为北京,实行两京制,迁都后亦称京师。“北京”出现,“北平”再度消失。清朝入关,袭用明朝称法。清帝逊位,袁世凯窃权,拒绝南下,国民政府被迫迁往北京,北京名称不变,北平未出现。北洋政府倒台后,国民政府驻南京,北京改称北平。1949年己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复改北平为北京,定都于此。“北平”至此消失。
高平郡:原为高平县(今宁夏固原),西晋朝泰始元年(乙酉,公元265年),将汉朝原有的山阳郡改为高平郡,治所昌邑(今山东巨野),辖七县,统辖范围包括今山东巨野、金乡、嘉祥、兖州、鱼台、邹县等地。两汉、十六国、北魏均有此县。北周改为平高郡(今宁夏固原)。汉朝时期有“高平第一城”之称,言其险固。北魏时期在这一带置军镇,置郡,皆称高平。南朝宋移治高平(今山东微山),北齐移治任城(今山东济宁),隋朝开皇初年废止。
堂号
河东堂:以望立堂。
新蔡堂:以望立堂。
沛国堂:以望立堂。
高平堂:以望立堂。
忠谏堂:汉朝时候,沛人薛广德为御史大夫,敢于直谏。汉元帝要做楼船供自己玩乐,薛广德脱帽子谏阻,如果汉元帝不听,他打算光着头向皇帝乘辇的车轮上碰。结果皇帝采纳了他的谏议。
2025-04-16 05:33:58
2025-04-16 05:31:42
2025-04-16 05:29:27
2025-04-16 05:27:11
2025-04-16 05:24:56
2025-04-15 20:49:44
2025-04-15 20:47:28
2025-04-15 20:45:12
2025-04-15 20:42:57
2025-04-15 20:40:41
2025-04-15 20:38:25
2025-04-15 20:36:09
2025-04-15 20:33:54
2025-04-15 20:31:38
2025-04-15 20:29:22
2025-04-15 20:27:07
2025-04-15 20:24:51
2025-04-15 20:22:35
2025-04-15 20:20:20
2025-04-15 20:1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