凼仔《官也街》7大必吃必玩,特色小吃及手信包围的小街
2025-04-15 20:31:38
近期高发!带孩子出门一定要当心这种“夺命小黑虫”!严重可致死
01
今天打开朋友圈,看到一条恶心又恐怖的新闻:#2岁孩子被蜱虫吸血5天#
沈阳一2岁的孩子,跟家人去森林公园玩。
回家后,孩子就开始挠脖子。
直到4天后,孩子的小舅才发现:孩子脑后有一个“小肉球”。
这可把那家人吓了一大跳,立马带孩子去医院。
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
这颗“小肉球”实际上是一种虫子,以人体为宿主吸血为生。
但由于蜱虫已经钻进肉里长达5天时间,常规方法很难把虫子取出来……当地医院没办法处理,就建议他们到大医院救治
这家人就带孩子东跑西跑,找了好几家医院才有医生接诊。
最后,给孩子把蜱虫所在的一小块肉切除。
同样不幸的,还有加拿大知名歌手-艾薇儿。
早前,艾薇儿参加采访时,爆料道:这两年,是我人生中最黑暗的两年!
因为被蜱虫咬了,她不幸感染了莱姆病。
卧床5个月、站不起来、说不了话,甚至不能吃饭……
所以,家长要提前了解这小玩意,并做好预防和应对方案。尤其是,七八月份高发期!带孩子去户外玩,一定要警惕!
02
蜱虫,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壁虱、狗豆子、草爬子。
这玩意,没有吸血之前,芝麻粒那么大。
吸完血后,身子就变得胖胖的、圆滚滚的,跟豆子差不多大。
(吸血前、吸血后的蜱虫)
你别看这小小一个虫,它可是吸血狂魔+行走的病毒培养皿!
根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资料,我们可以获知:蜱虫可以携带传播 83 种病毒性、 31 种细菌性和 32 种原虫性疾病。
这玩意!毒得很!
江苏的宋先生一家,就被蜱虫害得可惨了!
先是小舅子和岳母被蜱虫咬伤,最终病重不治。
后来,在给岳母办丧事的时候,宋先生也惨遭蜱虫之毒手。
办完丧事的第四天,他开始出现神志不清楚,甚至咳血、呕血!
经过医院半个多月的抢救和精心护理,宋先生才脱离生命危险。
所以,大家一定要警惕起来!
尤其是,每年5-11月蜱虫猖狂的时候,被蜱虫叮咬的人不计其数,因为蜱虫死亡的案例也不在少数。
说到这,有的人可能会觉得,这黄豆大的虫子,怎么可能发现不了?
这就不得不说一下,这蜱虫的狡猾之处。
蜱虫常出现在在草地、公园、森林。
当有人路过这些“多草的地方”,它就会趁机附到人身上。
之后,它会选择较为身体上较为隐密的地方躲起来,如腋下、头皮、耳后、大腿内侧、脚趾间等处。
而且,被咬之后,你是感觉不到痛/痒的。
别说孩子了,就算是大人被咬了,也不一定能及时发现。
前两天,一个刚出生4天的宝宝,被蜱虫叮咬了4天,家人才发现;
还有只蜱虫,钻进了一个3岁孩子的耳朵,在里面产卵……
这蜱虫是又毒、又恶心、又狡猾!
更恼火的是,被它咬了之后,取不下来!
因为,蜱虫的嘴巴跟个“钩子”似的。
它咬人时会把“钩子”钻到皮肤内,然后死死地勾着里面。
如果直接拍死、盲目拽出来,它的“嘴巴也不会松口”。
也就是说,就算被你扯出来了,它的脑袋也留在皮肤里,继续分泌毒素,甚至引发疾病。。。
所以说,大家被蜱虫咬了,不能千万将盲目拽出来,也不要直接将蜱虫拍死在皮肤上!(当然,你大概率是拍不死的)
03
被蜱虫咬了,怎么做?
正确拔出蜱虫的姿势,还得按照以下5步走:
1、发现被蜱虫叮咬后,立马用酒精、甘油处理
涂上酒精,将蜱虫麻醉;
厚厚的甘油,将蜱虫窒息,自行脱落。
2、用镊子夹住蜱虫的“脑袋”,然后用慢慢地向上提出来。
注意:不要夹肚子、不要旋转蜱虫!否则很容易首尾分离、脑袋分家,导致蜱虫嘴巴,依然留在皮肤内。
来,给大家近景演示一番☟
3、取下蜱虫后,用酒精、肥皂水清洁一下蜱虫叮咬的地方
4、不要徒手接触蜱虫
取下来的蜱虫,大家不要用手直接接触,以免再次中招。
最好的操作,就是戴手套,把蜱虫丢马桶冲走!
5、后续保持观察
被蜱虫叮了之后,要观察两周。
注意孩子有没有出现皮疹、头痛、肌肉酸痛、乏力、发烧、关节肿痛等情况。
如果有,及时去医院,并告知医生:曾经被蜱虫叮过。
(蜱虫叮咬,引发的莱姆病游走性红斑)
考虑到很多家长没处理过这种情况,我建议:处理不了,及时送医,让医生来处理。
04
不想被蜱虫盯上,家长要做的就是预防!
1、少去草木茂盛的地方
我们前面说了,蜱虫活跃期在5~11月,经常出现在草坪、公园、绿化带、森林等处。
所以,夏季外出游玩,家长尽量不要带孩子去这些多草的地方。
就算去,也要做好防护。
2、外出游玩,记得长袖长裤
夏天,家长喜欢给孩子穿背心短裤,皮肤裸露在外,加上孩子特别喜欢钻草丛,很容易被蜱虫给「盯上」。
所以,户外活动,家长最好给孩子穿上长袖、长裤,最好也不要穿凉鞋、拖鞋这些裸露皮肤的鞋子。
不给蜱虫接触到皮肤的机会,就不会被咬了。
(有孩子被蜱虫叮咬脚趾缝)
哦,对了,大家还可以给孩子穿浅色的衣服。
浅色衣服,可以及时发现孩子身上有没有小虫子。(不要荧光色,容易招惹虫子)
3、涂驱虫产品
出门在外,记得给孩子涂上驱虫产品(儿童用),尤其是手臂、小腿、颈后这些皮肤暴露部位。
如10%~30%的避蚊胺产品,对防蜱虫有一定的效果。
6个月内:不建议使用含“避蚊胺”的驱蚊产品,建议物理防御;6~18个月:避蚊胺、驱蚊酯、埃卡瑞丁这三种成分的使用浓度都建议不超过10%;2~12岁:避蚊胺浓度建议不要超过30%,埃卡瑞丁不超过20%。
4、不要直接坐草地上
在进入草地、树林等场所劳动作业以及野外郊游、野营、钓鱼时,要做好个人防护,不要随意在草地上躺卧!
最好就是铺上野餐垫、报纸、帐篷什么的。
另外,不要在草坪、公园、森林这些地方长时间逗留。
5、认真检查身体各部位
户外活动回家后,家长要重点检查一下孩子的腋下、脖子、耳朵背、头发等蜱虫容易藏匿的地方。
对了,脚趾缝也要认真检查,看看有没有蜱虫藏在里面。
6、宠物防蜱
这蜱虫特别狡猾!不仅会叮咬人,还会咬动物。
所以,如果去了公园、山坡、草地这些地方遛狗,回家后也要认真检查狗子、猫咪,以免将蜱虫带回家里。
另外,还要定期给宠物进行体外驱虫药。
上面说的,就是我们的科学防蜱6步,家长们可以收藏起来,方便下次查阅。
当然,你还可以转发提醒家里其他人、朋友!
告诉他们,如果带孩子去草地玩了,一定要注意当心!
2025-04-15 20:31:38
2025-04-15 20:29:22
2025-04-15 20:27:07
2025-04-15 20:24:51
2025-04-15 20:22:35
2025-04-15 20:20:20
2025-04-15 20:18:04
2025-04-15 20:15:48
2025-04-15 20:13:32
2025-04-15 20:11:17
2025-04-15 20:09:01
2025-04-15 20:06:45
2025-04-15 01:44:43
2025-04-15 01:42:27
2025-04-15 01:40:11
2025-04-15 01:37:55
2025-04-15 01:35:39
2025-04-15 01:33:24
2025-04-15 01:31:08
2025-04-15 01:2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