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宝琛:中国随机介质理论奠基人及其应用的开拓者
2024-10-24 02:16:39
中国第一古村-湖北麻城杏花村!
中国第一古村——湖北麻城杏花村!
上午,大约九点,车行至宋埠镇,在醉悦酒楼,我们一行人稍事休憩,喝了一杯茶,就又驱车前往歧亭古镇杏花村。不到十公里的路程,一踩油门就到,杏花村景区的大门就在眼前。
杏花村,多么富有文化底蕴的村名。顿时,耳旁响起了杏花村古老而又年轻的歌谣:三里桃花店,五里杏花村;村中有美酒,店里有美人。田野间耕作的庄稼汉扯开嗓门在吼着,一遍又一遍,荡漾而来,延展开去。他们把牛鞭高高举过头顶,从从容容使劲地一挥,随即发出了“啪、啪”的炸响,“嗨哧嗨哧”的赶牛声,有如洪钟。丘岗上放牧的男童也稚声稚气地在唱着,从乡学窗外偷学来的十足的私塾先生读书的调儿,有如银铃般的声音从牛脊背上腾起,从箬笠边沿飞出,给春寒料峭、烟雨濛泷的气候天象增添了无限生机。他们响亮的歌谣,把树儿唱绿了,把草儿唱青了,把百虫唱活了,把庄户人家的犁耙锄头唱醒了;房前屋后,池塘小径,坡前水边……景象蓬蓬勃勃。过往的行人驻足倾听。他们沉迷了,云山雾海地畅想着,竟都迈不开脚步!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有人摇头晃脑地吟咏着。清明当日,一位晚唐诗人,一个与当朝宰相李德裕有嫌隙而被排挤出京城长安的失意官员——杜牧,在赴任黄州刺史的路上,沿光黄古道,长途跋涉,途经麻城西馆驿站岐亭古镇。清明时节,荆楚大地,恰逢冷风凄凄,细雨纷纷。“路上行人”杜牧,饥肠辘辘,疲惫不堪,怅然若失,有感而发,就写下了发自内心深处声音的一首诗《清明》。
眼前呈现出壮阔的传统的农耕图画。景象是那样地烟雨濛濛,古朴自然,却又是那样地活力四射,极富有生活气息。山水画面,如此生动而又传神。鄂东大地上,大别山西南,古镇歧亭杏花村,杜牧的一幅烟雨三月“清明”图,没成想,竟成了千年绝唱。
短短的四句诗,充满着大别山西南地区清明时节的“雨趣”,蕴蓄着杏花村骑牛牧童的“稚趣”,更饱含着官场失意却又无可奈何的杜牧的“苦趣”。三位一体,熔于一炉。意象信手拈来,却背景混沌,形象凸显;诗人脱口而出,却如同巨擘巧妙绘制,描摹出了鄂东独有的烙印深刻的画幅。虽然不事雕琢,成诸自然,然而意境却既厚重,又深邃。因之,清明诗四句,传唱已千年。
从那以后,杏花村借着杜牧的《清明》诗,在四季分明、物产富饶、风光秀美的鄂东大别山地区成长着,繁荣着,兴盛着。杏花村沿顺着骑牛牧童“遥指”的方向,从一千多年前的晚唐,甚至更加遥远的从前,一直走到了今天,并且还必将走向可供彩绘的更加美丽的明天……
杏之花,历来备受文人骚客的青睐。杏花村,像杏花一样红艳,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名字。宋诗人叶绍翁《游园不值》赞美杏花:“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此诗既出,“红杏”成为了一种活力无限、无可抗拒的力量的符号。诗歌不仅交代了杏之色彩,而且既景中含情,给予杏花以热情的礼赞,又景中寓理,理趣盎然。代表春色和力量的“红杏”, 围墙是“关”不住的,一旦含包待放,她就会战胜重重困难,冲出围墙,自由自在尽情地绽放。“红杏”给人以心灵的启迪和精神的鼓舞!嗯,新生事物能量之大,不可抗拒!
杏之果,因为多彩而绚丽,又因为色彩善变而灿烂。杏花村,一个与杏之果一样色彩优美的名字。宋代诗人杨万里咏杏五绝《文杏坞》唱道:“道白非真白,言红不若红,请君红白外,别眼看天工。”成熟的杏果,白里透红,红中现白,白红一体,层次分明,表现出了杏之果非常丰富而又美妙的颜色。既赞美了杏之果色彩可人,更礼赞了天然造化之神工非人力所能及!
杏花村,以杏花命名,她烙印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唐朝科举考试新科及第,进士要到长安城南风景区曲江游赏。曲江多杏树,因此杏花又被称之为“及第花”。唐代郑谷诗《曲江红杏》中有:“女郎折得殷勤看,道是春风及第花。”进士及第,何其荣耀!古有名联:“桃李杏三元及第,松竹梅一气同春。”科举制时代,参加乡试、会试、殿试三级考试被选中叫“及第”,而“三元”则分别是指乡试(省城)的第一名“解元”,会试(京城)的第一名“会员”和殿试(皇宫)的第一名“状元”。如果在乡试、会试和殿试时,接连考中第一名就被称为“三元及第”,或“连中三元”。自唐朝至晚清,有史可查,获此殊荣的共有十四人。不止于此,“杏”,还是一个富有文化内涵的象征体。古人常以“杏坛”代指教育和教育界,也指道家修炼之所;又以“杏林春满”称誉医家。所以,走进杏花村,不仅嗅到了酒的醇香,还好像听闻到庄户人家庭院里传来琅琅书声和扑鼻而来的书墨馥芳。
杏花村,村庄太美了,她是一个被国学文化元素浸染透了的文化符号,给人以无尽美好的遐想。
进入景区,由东而西,我们穿过林荫大道,来到“杜牧广场”,仰望杏花村牌坊;南面,湖水明净如镜,映照天日;北面,寺院香火鼎盛,烟雾萦绕。向西经过“诗池”,步入“先贤广场”,我们瞻仰了杜牧问酒、苏轼和陈季常的塑像,还有“河东狮吼”石碑。经过文化长廊,我们拜谒了陈季常、张憨子和甘望鲁的“三贤墓”,又折而向北,进入“杏林园”,一代廉吏于成龙的石像就矗立在杏林园的西边。只可惜,我们错过了杏花的花期,而又未到挂果期。可是满眼杏林,绿叶葱茏,苍翠欲滴,足以弥补此种缺憾,于是,都不由自主地发出了不虚此行的感叹。
面对杏林园,一座杏花环绕的村落,瞬间呈现在我们的眼前。杏花村,民居屋宇,鳞次栉比,青色砖墙,黛色沟瓦,屈曲檐牙,雕花石窗;阔门高楼,最是轩昂气宇;雕梁画栋,彰显古色古香。杏树一株株,一丛丛,一片片;杏花开在房前,开在屋后,开在杏花村湖边,开在曲径小道旁;怒放的杏花,汪洋恣肆,起伏着,荡漾着,滚动着涌向远方,波及天际,摇曳着的杏花村,如同浮泛在大海上的一叶扁舟。
杏之花,开放在春天里,粉白似雪,红艳如霞;杏之果,成熟在麦黄时,与桃争宠,偕李竞架。杏花村,一个诗一样富有神韵的村庄名字。于今,杏花却开放在杏花村村民的心坎里,绽放在杏花村男女老少的脸庞上。
人生有时,人文无疆。祈愿走过千年的古村——杏花村,备受热爱家乡的有识之士的呵护,不断注入她以新的活力,扮靓她,把她打造成为一颗永远闪耀着光辉的璀璨夺目的麻城文化之星!
一首《清明》,晚唐至今,家喻户晓,妇孺皆能成诵。古村落,杏花村,因杏花而美丽,因牧童遥指而名震古今,因杜牧的《清明》诗而千年传唱。
杏花村,绵延千年,中国第一古村落——湖北麻城杏花村,实至名归。
杏花村,年年“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杏花村,年年“杏花疏影里,吹笛到明天”!(史宏友/文)
2024-10-24 02:16:39
2024-10-24 02:14:23
2024-10-24 02:12:07
2024-10-24 02:09:51
2024-10-23 12:41:46
2024-10-23 12:39:30
2024-10-23 12:37:15
2024-10-23 12:34:59
2024-10-23 12:32:44
2024-10-23 12:30:28
2024-10-23 12:28:12
2024-10-23 12:25:56
2024-10-23 12:23:40
2024-10-23 12:21:25
2024-10-23 12:19:09
2024-10-23 12:16:54
2024-10-23 12:14:38
2024-10-23 12:12:22
2024-10-23 12:10:07
2024-10-23 12:0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