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奔铁血军人给父母的感人家书!
2024-10-24 02:14:23
刘宝琛:中国随机介质理论奠基人及其应用的开拓者
刘宝琛,1932年7月20日生于辽宁省开源县。中共党员,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岩土工程专家,中国随机介质理论奠基人及其应用的开拓者。
刘宝琛1932年7月20日生于一个书香之家。1956年,以四年全5分的优异成绩毕业于东北工学院(现东北大学)采矿专业,分配到中国科学院长沙矿冶研究所(今冶金部长沙矿冶研究院)从事科研工作。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7年,刘宝琛作为中国科学院第一批公派进修生到波兰科学院岩石力学研究所学习,师从波兰著名教授沙乌斯托维奇院士及李特维尼申院士。他勤奋钻研、刻苦求知、敢于提出独特见解,很快由进修生转为研究生,开始从弹性力学角度研究岩层地表移动理论。
随后,通过对波兰几十个矿山的实地考察和对大量数据资料的计算分析,他把随机介质理论应用到倾斜煤层的开采实践,从而将波兰教授解决开采水平煤层的理论研究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1961年底,刘宝琛的两篇用英文写作、研究地表移动规律的论文《随机介质理论在开采倾斜煤层地表移动中的应用》和《地表移动的时间规律》,在波兰科学院院报连续发表,引起巨大反响。
1962年初,刘宝琛以优秀成绩在科拉克夫矿冶大学取得技术科学博士学位,怀着报效祖国的满腔热情回到了长沙矿冶研究所。历任长沙矿冶研究院研究室主任、副院长,中南大学、东北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兼职教授,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副理事长等。
刘宝琛长期从事采矿工程及岩土工程研究,致力于岩石流变学及岩石力学实验研究,于1978年在国内首次获得岩石应力-应变全图,提出了裂隙岩石通用力学模型;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开采影响下地表移动及变形计算方法并开发了系列微机软件。
建筑物下、河流下及矿区铁路下(简称“三下”)的矿产能不能开采?传统介质理论认为“三下”矿产是不能开采的,否则就会塌陷造成危险。刘宝琛则用时空统一的随机模式来研究岩石移动的规律,认为岩石的移动具有多变性、随机性,随着时间的推进和空间的不同而变化,很多地方的“三下”矿产也是可以开采的,并由此确定了一系列的开采方法。
他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三维随机介质理论系统的预计与反分析方法,使其理论可以应用于复杂的开采条件与复杂的反分析问题中。其应用范围从采煤发展到采矿;从采矿发展到开采石油和天然气;从地下开采发展到露天开采;从矿山应用发展到地铁建筑。
刘宝琛将其理论应用于建筑物下、河下及铁路下开采地表保护工程,使在本溪、抚顺、阜新等矿区从“三下”安全采出煤炭达千万吨以上。打破了苏联专家规定的太子河保安煤柱禁区,采出煤上百万吨。又应用于铁矿、金矿及磷矿,从“三下”采出大量矿石,解决了北京地铁建设预疏水地表沉降预计问题,获巨大经济效益。
20世纪60年代后期以来,刘宝琛主持的国家重点开采的许多项目均获成功,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美国、澳大利亚等国也采用了他的理论方法。
90年代以来,刘宝琛还把他的随机介质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岩土工程,如边坡工程、地铁工程和深基坑工程等,取得显著效果,不少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002年5月,刘宝琛应中南大学二级学院调整的需要,担任了中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院长。虽然他年事已高,并常年患有高血压、心血管等疾病,但他仍然带病准时上下班,参加各种会议。他还自己出钱设立“院长奖”,以奖励为土建学院争得荣誉的老师和同学。
在他任职期间,中南大学土建学院获得桥梁隧道工程、道路铁道工程两个国家重点学科,岩土工程省重点学科,土木工程博士后流动站等成绩。目前土木建筑学院已拥有国家一级重点学科两个,国家工程试验室一个,博士后流动站两个,挤身于我国高校的前列。
与已取得的成果相比,刘宝琛更倾向于培养人才。他认为,人生是有限的,老一辈科学家的学术和经验需要青年人继承;祖国科技事业的发展,需要一代更比一代强。因此,他在研究学术理论的同时,热心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才。
刘宝琛培养研究生,既注重研究生的理论研究,又注重实践学习。他每次外出去解决技术难题,身边常带一两位研究生。他的学生说,“跟着导师出差,能学到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
他说:“我是共产党培养出来的,我学的东西要继续下去,为党和国家做贡献。”对于学生,他总是希望他们“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知识和做人的道理都悉心传授给每一个学生。在他与学生合写的论文或著作中,第一作者总是学生。
时光荏苒,如今,他已培养硕士研究生7人,博士研究生40余人,他们中许多已在采矿和岩土工程领域建功立业,成为主要技术骨干和跨世纪的学术带头人,可谓是桃李满天下。
50多年来,刘宝琛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奋勇攀登,时刻把吃苦耐苦作为一个科技工作者基本的素质。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他常常夜以继日地工作,一日三餐也不能按时吃,全心投入发展和完善随机介质理论的研究。
刘宝琛不仅仅是一位研究理论的科学家,又是一位联系实际的实干家。40多年来,每年下矿山时间常达七八个月。他常年在外无暇顾及家庭,但这一切得到了他的夫人崔志连的支持与理解。他常说,如果能获得一枚军功章的话,那么分给他妻子一半是不算多的。他经常头戴安全帽,身穿工作服,与矿工吃住在简陋的工棚或土房窑洞。他的足迹遍布黑龙江到海南岛的各主要煤矿和金属矿。
开采工作有时危险性大,但他首先考虑的是他人的安全,人民的安全。为了防止城区地层沉陷,1997年,年逾花甲的刘宝琛手持木杖,脚穿长统雨靴,下到废矿井考察开采情况及岩层结构。废矿井内氧气不足,呼吸困难,脚下淤泥深近1尺,人在上面行走,步履艰难。考察一个矿井要一个多小时,连续考察完第二个矿井时,他已脸色发青,嘴唇发紫,精疲力竭。但刘宝琛不顾自己的身体状况,先后考察了十几个废矿井,继而制定了用煤矸石等胶结充填防止采空区地层沉陷的措施,保障了更多人的安全。
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刘宝琛被中国工程院这样评价:“心系国家发展,积极为我国采矿工程事业的发展建言献策,是我国工程科技界的楷模和学习的榜样。”
作为一名党员和教授,湖南日报曾评价他说“一位年近70、有着45年党龄的共产党员,以他坚定的信仰,高尚的品质,精深的学术在我们面前树立了优秀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他就是中南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宝琛。”
身为科研人员,他不仅心系国家发展,为我国采矿工程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更是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知识和做人的道理都悉心传授给学生。
2017年6月21日下午,刘宝琛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不幸去世,享年85岁。
经世致用,德术双修,刘宝琛同志不断地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为祖国为人民不断贡献。他的离世虽犹如巨星陨落,但他热爱祖国、敬业奉献的高尚品德和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已经成为了我国工程科技界的楷模和学习的榜样。
2024-10-24 02:14:23
2024-10-24 02:12:07
2024-10-24 02:09:51
2024-10-23 12:41:46
2024-10-23 12:39:30
2024-10-23 12:37:15
2024-10-23 12:34:59
2024-10-23 12:32:44
2024-10-23 12:30:28
2024-10-23 12:28:12
2024-10-23 12:25:56
2024-10-23 12:23:40
2024-10-23 12:21:25
2024-10-23 12:19:09
2024-10-23 12:16:54
2024-10-23 12:14:38
2024-10-23 12:12:22
2024-10-23 12:10:07
2024-10-23 12:07:51
2024-10-23 12:0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