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哥”王昱珩:俩月逆袭上清华,协助警方成功破案,现状怎样了
2024-12-24 03:13:10
寻找记忆中的年味儿 - 红苕心儿甜-汤圆、苕糖家味儿连
贵州习水县土城镇,是一座拥有千年历史文化底蕴的古城镇。青瓦砖、木石墙的土屋,狭窄而又油亮的青石板路,临近年关,小镇家家户户早已是贴起了对联、窗花,还挂起了当地特有的油纸伞灯笼,大街小巷里不时飘出用当地独有红心苕制作的特色小吃的香味,这种特殊的香味不仅是小镇古老韵味儿的一个构成元素,也是小镇人魂牵梦萦的特有年味儿。
“喂,杨姐啊,一百个苕汤圆哈,要得,你把地址发给我,我明天中午12点之前给你快递。”
一大早,位于古镇小巷深处的苕汤圆店老板娘徐光梅就接到了以前的邻居杨友丽打来的电话,由于工作原因,杨友丽已经离开土城十多年了,每逢春节,因为工作繁忙而无法回家的杨友丽最思念的除了家人,就是家乡那碗热腾腾的苕汤圆。随着这两年物流业的发达,杨友丽才能通过电话订购,让自己在春节,能吃上一碗家乡的味道,以慰乡愁。
“以前小时候经常吃,现在到外边工作了,每年过年的时候都会订,吃到苕汤圆的时候就想到家里的味道。”
一边包装着需要寄出的苕汤圆,一边又忙着正在自家的小店内,将刚出锅正冒着热气的红薯碾压成泥,准备制作苕汤圆。
细碎的碾压声伴着浓郁的红薯香味,打破了小镇的宁静,徐光梅动作麻利地做好了所有的准备工作。
“这个蒸好的红苕就和红苕粉一起揉,一定要红心苕才行,红心苕有颜色、有嚼劲。然后还要炒臊子,臊子炒好了,就把揉好的面粉一起做成苕汤圆成品。”
用红薯淀粉和蒸熟捣碎的红薯泥和在一起,做成汤圆的外皮,包上馅儿,当地人亲热地称为苕汤圆。才三十出头的徐光梅,可是这古镇上老字号汤圆铺的掌门人,十三年的历史虽和古镇相比实属年轻,但是汤圆味道儿可是一传十,十传百,闻名十里八乡。
“我从十七八岁就会做了,现在里面要加冬笋、加葱,有时候还会加豆腐干。根据客人的要求来,很多人都喜欢吃,一个月我就可以卖3万个。”
纯手工制作的每一个苕汤圆都是馅皮软糯微甜,馅心油润咸香。这样独具特色的美食,土城镇里家家户户都会做,而且是过年必备的一道传统美食。
“小的时候家里面的红苕就很多了,老一辈的人就会把它们拿来做成汤圆拿给我们吃,那个时候里面没有肉,用家里面杀猪时候熬干的油渣加蒜苗来包的。以前就是要过年才有的吃,那个时候要做的比现在大得多,一个就要装一碗。”
新春佳节,一家人围着火炉,吃上一碗热腾腾的苕汤圆,是徐光梅儿时最幸福的春节记忆。而如今,每逢春节,这种记忆却又变成了古镇人最浓的乡愁。
如今,徐光梅店里的苕汤圆,不仅寄到了省内各县市,还去到了厦门、上海、北京等地,甚至有了出国的经历。自己制作的苕汤圆,让远在外地的老乡们在新春佳节感受到家的味道,徐光梅心里也有着满满的幸福感。
“现在苕汤圆可以快递到各个地方,我最远的时候卖出国了的,就是去年过年呢,也是一个老顾客,她经常在我这儿买苕汤圆,他打电话过来,他就说苕汤圆要给我包好一点,然后还要加冰袋,他说这是我要带出国的,要带到意大利去。”
在土镇人的记忆里,过年除了要有一碗热气腾腾的苕汤圆外,香甜爽口的苕丝糖也是必备年货之一。去皮、蒸煮、捶打、发酵、晾晒……要足足经过35道工序,香脆爽口的苕丝糖才能够出炉。小时候能吃上一包苕丝糖的日子显得特别珍贵。
“我们小时候生活紧张,没有饭吃,就光吃苕,要过年的时候,就请师傅到家里边儿,把苕丝拿来加工好,就是很少很少的量,相当于吃了一封。巴不得明年早一点过年又能得苕丝糖吃,那个时候吃到一封苕丝糖就是最大的留念。”
回忆起小时候过年得吃苕丝糖的景象,习水县金桥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陈开华似乎整个回忆都是甜的。因为对苕丝糖的那份特别情感,2006年,在外工作的陈开华决定与朋友一起回到家乡,开办苕丝糖手工作坊。
“我们对苕就有情感,几个朋友就约起把我们土城的苕丝糖做成一个品牌,把我们的特色卖到全国全世界去。”
12年的时间,让陈开华的手工作坊发展成为习水县金桥食品有限公司。制作苕丝糖除了工序繁杂,对制作时的天气温度、空气的湿度,以及制糖的火候,都有严格的要求,稍有偏差都会毁掉苕丝糖原本的口感。为了保持苕丝糖的传统味道,陈开华坚持邀请具有几十年老手艺的制糖师傅严把质量关。
临近年关,订货数量大,尽管有着三十年制糖经验,50多岁的钱洪福还是目不转晴地看着正在锅里翻滚的糖浆,丝毫不敢有半点大意。
“做糖最关键的就是把握好白糖和麦芽糖的比例,看是看不出来的,动手的时候还是一样的不太好把握,现在一学会了就好把握了,吃起来的时候口感就好多了。”
大锅里的糖浆已经熬制成金黄色,火候到点时加入苕丝、芝麻、花生,匀速翻炒,然后定型,香喷喷的苕丝糖出炉了。
陈开华的女儿陈红一边与工人们对苕丝糖进行包装,一边回忆起过去的日子。
“我从初一我们家就开始做苕丝糖了,寒假我们基本上都是在帮忙,因为之前是那种纸来包的,就会有一些边角料落下来,就在那个案板上边剥边吃了。”
儿时一边包一边偷偷吃的记忆成了陈红最美的过年记忆,这种记忆一直伴随着她的成长,尽管知道制作苕丝糖不是个容易事儿,陈红大学毕业后还是坚定的选择回家,与父亲一起经营苕丝糖生意,她说:“这是我们土城人的年味儿,我想把它传承下去。”
"感觉过年这段时间到了土城来就应该吃这些东西,所以我们还是想把这个工艺、小时候的味道传承下去,希望大家现在吃的这个苕丝糖感受得到过年的氛围。"
(贵州综合广播记者 佘义婷 陈思思)
2024-12-24 03:13:10
2024-12-24 03:10:54
2024-12-24 03:08:38
2024-12-24 03:06:22
2024-12-24 03:04:06
2024-12-24 03:01:50
2024-12-24 02:59:34
2024-12-24 02:57:18
2024-12-24 02:55:02
2024-12-24 02:52:46
2024-12-24 02:50:30
2024-12-24 02:48:14
2024-12-24 02:45:59
2024-12-24 02:43:43
2024-12-24 02:41:27
2024-12-24 02:39:11
2024-12-24 02:36:55
2024-12-24 02:34:39
2024-12-24 02:32:24
2024-12-23 01:3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