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到底多强大?真的是如此不堪吗?
2024-04-28 07:01:27
隋朝的历史评价为何不高?真相是什么?
历史上的众多王朝,大多都是经过一番休整,历经几任帝王励精图治以后,才慢慢步入强盛,不过也有的王朝虽然短暂,但是自立国以后就达到了巅峰,隋朝即是如此,隋朝结束了长久的乱世,完成了大一统。
杨坚夺取权力,灭掉陈朝以后,结束了晋国之后长达400年的分裂,立国以后,崇尚节俭,改变皇宫长久以来的奢靡之风,政治方面隋文帝改革官职,以身作则,崇尚节俭,削减徭役赋税,减轻百姓负担,创制科举考试,以才能选拔官吏。
杨坚曾暗中派出众多御史,私下走访查看官员底细,但凡发现贪污之人,纷纷免官,经济方面沿用均田制度,人人都有田可种,隋朝初年全国上下共有360万户人家,后来增加至880多万户,要知道唐朝鼎盛时期也只有800万户出头。
文化方面,杨坚提倡教育,曾发布诏书广寻天下书籍,整理之后大约得到三万卷,随后为了适应国家发展,以科举制选拔人才,存进了教育政治的发展,提高了国家上下寻求知识的力度,种种策略使得隋朝建立之初就步入了鼎盛时期,与之相比似乎隋炀帝昏庸至极,老子费尽心机打造的霸业,白白断送在了他手里。
难道隋炀帝真的像史书所说的那样,残暴无能,罪大恶极呢?实际上翻开历史的迷雾,真正的隋炀帝虽有过错,但是他所取得的功绩却更加耀眼,总结来说在位期间,击败契丹、征讨高句丽,扩充王朝势力范围,科举选仕,开凿运河,将洛阳打造成举世无双的大都市,繁华一时。
历史记载杨广“美姿仪,少聪慧”,13岁时就被任命为大将军,同时杨广为了取得皇帝信任,平日里十分孝顺,又多次带兵出征,得到了孤独皇后的宠信,最终被扶上太子之位,然而人们还是把杨广视作“昏君”,归根结底是杨广多次外出征战,急功近利,导致百姓哀声怨道,激起民愤,杨广如果不是这样冒进,或许有机会成为历史瞩目的帝王,不过历史无法重来。
史书终归是胜利者的“玩物”,从全局来看,杨广也曾立有赫赫战功,首先就是征讨林邑,林邑盛产珍宝,隋炀帝看在眼中怎么能不动心,公元606年,隋朝大军挺进林邑,结果遭到当地军队英勇抵抗,隋军遇到了不小的阻力,不过隋炀帝铁了心要拿下这块地盘,加派重兵,援军一到势如破竹,很快就打过了阇黎江。
虽说如此林邑百姓却不想束手就擒,等到隋军没有防备的时候,用出了他们的秘密武器——大象,象兵可谓是步兵杀手,虽然笨重但是声势浩大,威慑力极强,大象在战场中肆意冲撞,踩死了不少隋军,不过慌乱并没有维持多久,隋军大将急忙采用弓箭反击。
大象笨重移动缓慢,在弩箭面前都变成了活靶子,没多久大象被弓箭击伤,纷纷掉头逃窜,这下可苦了林邑士兵,本想着依靠大象反败为胜,没想到自己却遭了秧,很多士兵都惨死,此战过后隋军大胜,并且俘虏上千头大象。
隋军借助气势一路南下,凡是阻拦的敌军统统死在乱箭之下,接连数日取胜,没多久隋军就打下林邑都城,冲入城内大肆抢掠,缴获数百枚金器,古玩字画数不胜数,据说为了纪念此次出兵,隋炀帝还曾命人在临界地打造了巨石,彰显战果。此次出击大胜而归,不知不觉中也创造了一个记录,这是中国军队首次在最南端征战,大战顺利贡献敌军都城,严重挫伤了林邑人的锐气,打响了隋王朝的名声,给南方多个蛮夷之族以威慑,很多小势力看到隋王朝如此强大,纷纷俯首称臣。
这次征战返回以后,隋军没有闲着,继续出兵西北,当时契丹兴起,不断派兵侵扰边境,隋炀帝忍无可忍,调遣隋朝大军同时命突厥出兵随同作战,集结完毕之后大军开拔,隋军大将韦云治军严格,所有突厥士兵乖乖听话,无一人敢反抗。
要说突厥人原本也是西域民族,与契丹人之间并没有利益冲突,甚至多少还有些联系,正是因此,隋炀帝看到了这两方之间的关系,觉得契丹人会对他们放弃防备,利用这一点隋军伪装成突厥人氏,暗中摸清了城内的兵力部署。随后趁着夜色联军几万人,直奔契丹大营,用了不到一炷香的时间,战争就圆满结束了,清理战场的时候,才发现许多契丹人还在睡梦中就被抹了脖子,此战联军几乎没有任何损失,重创契丹,俘虏了大批奴隶,携带金银器物班师回朝。
隋军依旧大胜而归,契丹人被迫称臣纳贡,几次大战过后,隋炀帝决定在西域修建伊吾城进行管辖,不过此举必须要先行打下伊吾国,要知道这一次隋军还是长途作战,伊吾国位于茫茫大漠,难度极大。
统兵大将薛世雄本想突厥相助,不过出征之时却没有等来援手,只好硬着头皮自己上,当时天气恶劣,荒漠中沙尘暴频发,很容易迷失方向,如果指挥不利,极有可能全军覆没。
面对如此困境,薛世雄没有退缩,暗下决心一定要拿下,此后隋军在荒漠中走了大半个月,万幸没有迷失方向,见到城池就在眼前,薛世雄激励士兵只要攻下城池,就能凯旋而归了,鼓舞了士兵士气,用极短的时间就打了下来。隋军如同天降士兵,顺利完成了任务,此战隋军在原有的基础上重建“新伊吾城”,管辖西域交通要地,顺带管辖西域诸国,后来多次借助“新伊吾城”,让西域诸国相互制衡,免除了很多烦恼。
击败吐谷浑,三征高句丽,隋炀帝有大展宏图之心,不过却因为急功近利,导致国内矛盾激发,最终灭国,而他也不像史书所说的那样只知道安逸享乐,没有丝毫进取心,可见历史并非只有一面,有时候多方考虑才能更清楚的认识一个人。
2024-04-28 07:01:27
2024-04-28 06:59:15
2024-04-28 06:57:02
2024-04-28 06:54:49
2024-04-28 06:52:37
2024-04-28 06:50:24
2024-04-28 06:48:11
2024-04-28 06:45:59
2024-04-28 06:43:46
2024-04-28 06:41:33
2024-04-28 06:39:20
2024-04-28 06:37:08
2024-04-28 06:34:55
2024-04-28 06:32:42
2024-04-28 06:30:29
2024-04-28 06:28:17
2024-04-28 06:26:04
2024-04-28 06:23:51
2024-04-28 06:21:39
2024-04-28 06:19:26